为遏制超前教育,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了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,给学前孩子在健康、语言、社会、科学、艺术等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“阶梯”状标准: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,4岁学会体谅父母,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,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。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睡眠时间、户外活动时间也都做了详细规定。《指南》对于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“小学化”倾向,带有强制色彩。
从本质来讲,学前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,不论家长还是幼儿园都不能急功近利、拔苗助长。教育部强调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“小学化”倾向,这是对学龄前儿童超前教育的纠偏之举。但是,近年来,应试教育压力不断前移,很多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被套上了重重“枷锁”;对孩子进行拼音、外语、数学等小学化内容教学,俨然成了幼儿教育的通病。
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,幼儿特别是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如果只会10以内的加减法,不会更复杂的计算题,不会一些拼音、外语知识,孩子上小学就会吃亏。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小学不准组织入学考试,但是优质教育资源僧多粥少,在择校关口已前移到小学的当下,为了让孩子能上一所优质小学,家长只能违心教孩子小学知识。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,幼儿园也会想办法自编教材、资料,给孩子提前传授文化知识。 “指南”只有引导作用,没有强制效力。因此,“指南”发挥的实际效果还有待于观察。笔者认为,只有教育部门下决心均衡配置中小学、幼儿园的教育资源,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,幼儿被提前上小学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。
来源:内蒙古日报